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book.net,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会”在海南省召开5周年的日子。而这5年,正是博客诞生后的第二个5年,也是博客在教育界风行的5年。在这短短的5年里,海南省主流教师的个人博客平台大多有了两个“家”:CERSP和HERSP,并在自己的地盘里实现了从“独白空间”到“多彩世界”的历史性转变。回顾海南省过去5年多教育博客成长和网络教研的历史,既感慨良多,又充满期待。

    2004年9月9日,笔者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新思考CERSP)”的“成长博客”网站上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博客号为6019,当时的网址为" target="_blank">http://blog.cersp.com/6019.aspx,目前的网址为</a>px),并于当日分9篇连载了已在《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9期发表的《回应课程实施者的问题与困惑(一)》一文。在成长博客上注册的海南省首批师生,大约也是在此前后成为“成长博客”大家庭里的一员的。但是,在个人博客创建初期,基本上是一种“独白”状态,如果不经常发表文章和评论,也没有向他人告知自己的博客号,是很难让人感到你的存在的。因此,在博客上偶尔发表的文章,实际上只是将电脑中的资源管理器移到了互联网上,很难引起关注、交流和互动。在随后的4个月时间里,因诸事繁忙,笔者没有对博客给予过多关注,也没有再上传一篇文章。

    2005年1月12日,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新思考CERSP)”正式运行,初期的网站主要有成长博客网、区域教研网(如“海南教研网”)和学科(专业)网三类,注册博客的用户可以任意选择两个自己希望经常参与交流的群组。笔者选择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教研)网”和“智慧人生(德育网站)”两个群组。这样,在个人博客中呈现的文章,还可以同时在以上两个群组中呈现,偶尔可以引起一些关注,但在博客会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也只是匆匆过客而已,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除非你在博客中发表的文章是热点、焦点问题,能够成为“热点(点击率高)”或“热评(评论数多)”文章。

    2005年6月11日“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召开之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决定在全国推广成长博客网、区域教研网和学科(专业)网三个网站,海南省也加大了推广力度,一时间,新思考网站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由各学科课标专家牵头建设的影响全国的学科(专业)网站迅速发展。但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负责的成长博客网(包括技术课程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智慧人生网等海南省各学科和专业网站、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网等)一直是人气最旺的网站,其点击率一直高居榜首,占整个新思考网站点击率的60%以上,而成长博客上注册的海南省会员数、发表文章数和评论数一直占整个网站的三分之一以上,点击率更是高达40%以上。

    在此期间,为了响应院里的号召,同时由于博客本身的激励作用日益增强,笔者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数也显著增加,并开始结合自身的工作专门为个人的博客撰写一些文章或感言,在2005年10月和11月,开始进入个人博客更新的高峰期,这两个月分别撰写并上传了50篇文章,仅关于当年9月的香港之行除撰写了两篇考察报告外,写了6篇记事。这一年上传的博客文章总共达到227篇。

    2006年继续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撰写博文记录,当年上传文章243篇,为历年之最。这两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处于一个博客写作的亢奋期。2006年8月,由于刚刚主持全院工作,加上当时担任了教育部万人新课程远程研修的指导教师,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参加全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期间,笔者在飞机上撰写了《八千里路》,并坚持到网吧与参加远程研修的学员们交流,在身体劳累和受风寒侵蚀的双重作用下,身体发热后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虚汗,给人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汗畅淋漓”(在远程研修网上发表了《汗畅淋漓》一文),虽然排掉了身上不少毒素,但也确实拖虚了身体,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虽然那一时期各网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长博客与其他网站通过群组进行了沟通,但总的来说,各网站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2008年之后,由于合作方对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负责的成长博客等网站的经费支持难以为继,并于当年6月单方面收回了对其的管理权,调整了博客的运行模式,一些知名博客(如“教育叙事研究”等)相继转移,使得成长博客的人气显著下降,这对海南省很多老师和我个人的撰博热情也不无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不得不另辟蹊径,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全院教研员、技术人员和全省教育界热心博友特别是各市县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秋天创建了具有自主产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南教育服务平台”(,含“海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海南教师发展服务平台”和“海南学生发展服务平台”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站建设的重心从2008年9月后逐渐转移到自建网站上来。由于网站建设和逐渐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在此期间,笔者无暇顾及原有的个人博客,而新的博客又尚未注册,直至2009年5月6日才在院网站上注册了新的个人博客“教改人生——陈夫义教育随笔”()。一年多来,海南省一批老师在新平台上的撰博热情逐渐恢复,笔者也借2009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之机,重新在新的平台上发表一些文章,至今已在新的博客中上传文章140多篇。

    但也正是在这个转换期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对网站关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从关注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举(因而有了质性评价),资源建设从大力倡导到计划指导(明确了各学科教学设计、视频资源、试卷资源建设的指标),从资源服务到资源服务与网络研修并举,从建构式评价到监控管理等,在2005—2007年尝试开展新课程远程研修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基础上,2009年首次开展了普通高中10个学科全体教师(7277人)的新课程远程研修,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远程研修模式。

    2010年,海南省又组织开展了高中全科(14个学科)全员新课程远程研修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研修,参加的初、高中教师达到12721人,高中报名参加研修的教师登录率达99%以上。2009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还把在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中积累的经验向综合素质评价迁移,启动了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由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拥有在教育专业网站建设方面持续探索的经验,这一年,海南省教育厅还决定将“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建设交由该院负责开发。在2006年和2007年,海南省先后以省教育厅和省政府的名义上报“充分运用网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经验”后,2009年12月下旬,笔者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上作了《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介绍。2010年新春伊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又决定充分运用网络全面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监控与管理,得到了海南省教育厅领导的首肯。从中,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络服务的重心已经从最初的想方设法把师生吸引到网络上来转向重点运用网络为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和师生发展服务,而运用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成为整个网络服务的重点和亮点。我个人的网研生涯也因此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由于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对新的海南教育发展服务平台进行了整体设计,各功能平台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在总平台上,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远程研修等子平台相互策应,学科教研、市县教研、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职教科研、教师培训、教育学会、院务党务等子栏目相互沟通,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网络世界。拿“教师工作室”来说,首页有管理面板、最新文章、最新照片、最近来访(登录用户才能显示)、给我留言等,子栏目有博客、相册、远程研修,并与HERSP频道的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远程研修方便联通,上传附件(包括视频)也比以前方便多了。教师只需要一个账号,登录后就可以在各子栏目之间随意操作,任意挥洒,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满足教师在平台资源的利用、自身学习研修、自我展示交流、学生评价与指导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010年7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在网络教研平台开通6周年之际,策划并创办了《好博——海南教研网刊》,至今推出的栏目主要有卷首语、热点关注、阳光教师、为师有道、热博推介、美博共享、读书沙龙(研修沙龙、开卷有益)、直通市县、思源在线、怡养身心、网研课题等,并开通了“《好博》工作室”,充分吸收一线热心教师参与撰稿、编辑、栏目主持等工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对重新凝聚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信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HERSP的明天一定更加精彩!

    案例7.2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案例节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该项成果荣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运用博客开展新课程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都起始于海南,对此项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首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前任院长蒋敦杰同志,他是本项研究的第一负责人。参加本项研究教学成果奖申报的主要人员有陈夫义、周积昀、龙官吾、吴益、段青、黄浪波等,我院各学科教研员、各市县教研室和全省很多中小学校都是本项研究的积极参加者,也创造了诸多特色。在此,对各位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但是,教师进修和学习的方式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教师研修的手段也比较落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下面要介绍的这个案例就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前任院长蒋敦杰同志主持的一个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了教师研训方式的局限,使得教师研修能够大规模地开展。

    (一)网络研修模式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目标追求与教师素质的现实反差凸显出来,面对中小学教师研修方式和手段的落后、经费与专业引领力量的短缺,不仅教师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难以开展,教师日常教研活动也难以跟进教学、追踪问题解决过程和获得专业引领。借助网络,突破技术手段落后,使教师研训一体,走向校本、走向全员、走向自主、走向教学现场、走向低成本高效益,是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二)研究解决的问题

    1、率先将博客、BBS等有效地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开启教研走向网络的新探索。寻求推进下移教研重心、教研主体回归教师,实现大范围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解决方案。

    2、设计和实验多种网络教研技术路径和教研流程(或e化流程),解决通常教研活动“互动弱、跟进难”的问题,促进教研效能的提高和网络教研的常态化。

    3、探索全员参与、对接教学的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课程范式、研修流程、队伍组织和资源整合机制,为突破教师培训需求的供给瓶颈、组织大数量级教师参与的互动对话式远程研修,提供完整的模式、经验和成功范例。

    4、远程研修大数量级共享、开放式对话和自由便捷的本土参与,使有限的专家优质资源,得以在大范围校本研修和大数量级新课程培训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教师研修项目各类资源(资金、时间、管理等)的效益。

    (三)研究与实践过程简介

    海南省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新探索始于2001年,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同时启动。“飞舟”网站(海南省教科所2001年首办的网站,后因经费难以为继而被替代)、成长博客、CERSP平台、HERSP平台是本项研究先后依托的网络平台。2005年上半年之前,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将博客、BBS等社会性软件,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网络教研走向从共享到合作研究与集体行动的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展了新课程教师全员跟进的网络培训模式的研究。2005年底,以海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为对象的赛埔学院试点成功后,赛埔模式运用于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教师万人培训,进一步获得成功。远程培训模式日渐成熟后,被广泛运用到全国多个省市,并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连续应用于2008、2009乃至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培训”之中。另一方面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教研工作流服务的研究,即针对各类教研活动的需要,设计了多种教研e化流程,在海南省内一些地域的研修平台上实验使用,开始了网络教研从信息共享走向协同研究(工作流服务)的新阶段。

    此外,从2009年开始,蒋敦杰同志还在省外采取“个人—小群组—大社区”策略,打造教研SNS的研究与实验。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简介

    1、将博客、BBS等社会性软件,有效地运用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率先开启了网络教研的建网、建模、建队和建库工作。通过全省统一建网,教研系统先行和实验学校跟进实验,以及海南省每年召开一次网络教研经验交流会,海南省学科教研和网络教研实验学校,创造了许多发挥博客助教、助研、助学、助管功能的好案例,例如,海南通用技术网站、化学网站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网上建构式评价等为全国同行熟知,资源共建共享超出海南省域,建构模式被兄弟省市借鉴。网络教研促进了海南全省教研系统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重点下移,教研员初步形成网络教研的习惯。

    2、设计和实验的多种教研e化流程,为解决通常教研活动“互动弱、跟进难”的问题,拓宽和延伸教研活动,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和教研流程,使网络教研从大范围共享走向合作和集体行动,提高了教研效能,激发了教师教研积极性,促进了网络教研常态化。

    3、远程研修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为突破教师培训需求的供给瓶颈,设计实验了全员参与、对接教学的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课程范式、研修流程、队伍组织和资源整合机制,现场指导了大数量级教师参与的互动对话式研修所必须的建网、建模、建队等工作,为省级区域10万以上数量级教师远程研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完整的模式、经验和成功范例。

    4、以教学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研究。依据教师成长规律,运用“二级传播理论”和“六度分隔理论”,采取“个人—小群组—大社区”策略,开展以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社会化网络服务)研究。用该研究指导帮助山东设计和构建“名师摇篮和教师社区”的教师SNS。

    (五)实践成果

    1、率先开展的网络教研研究实验不仅推动了海南省的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而且对全国各省市的网络教研起到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海口市召开我国首次“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总结推广海南省开展网络教研的经验。蒋敦杰同志被教育部课程中心聘请为特聘研究员,并担任了课程中心一个时期的网络教研办公室、远程研修办公室执行主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作用。

    2、率先提出并设计的远程研修模式及其承载平台,5年来在超过50万人的大样本实验中效果显著,为广大教师所欢迎。远程研修大数量级共享、开放式对话和自由便捷的本土参与,使有限的优质专家资源,得以在大范围校本研修和大数量级新课程培训中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教师研修项目各类资源(资金、时间、管理等)的成本效益,因此,受到教育部领导和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该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及海南、山东等省新课程远程培训之中,现已成为海南、山东两省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主要模式,并为其他省所借鉴。蒋敦杰同志被师范司聘为远程培训专家协作工作组负责人,参与了师范教育司2006、2008、2009三年的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具体组织工作,与此同时,还被山东省教育厅聘请为山东教育厅网络研修办公室执行主任,指导山东完成远程研修和教师SNS的建网、建模、建队和建库工作。

    3、首先提出并设计多种网络教研e化流程及其研修平台,先后在海南、山东两省的网络研修中使用,显示出开放参与、精确指导和跟进实验的优势和效果,标志着网络教研从资源共享阶段进入到以网络工作流为特征的合作研究阶段,促进了网络教研常态化。

    4、本研究所创建的研修模式、实验过程记录、规律总结和操作经验已出版多册书籍,并经由《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现代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等多家媒体和几十家教育网站报道,日益引起关注并被借鉴应用。蒋敦杰同志应邀向山东、吉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云南、上海、南京、深圳等多个省市的地方或学校介绍本项目研究的经验成果,并被多家教育平台聘请为顾问。

    (六)本研究成果特色创新的主要体现

    教研e化流程的设计和应用,促进了理念走向行动、工作走向规范、研修走向精细、部门走向协同、资源走向整合、反馈走向及时、服务走向便捷。

    远程跟进研修模式对于模块教学和校本教研的双对接及其用合作延伸的方式共建课程资源,较好地解决了优质课程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经费短缺对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制约,找到了大区域范围内开展新课程全员跟进培训的现实途径,实现了远程研修的效益拓展和价值延伸。

    对寻找技术服务教研触点的分析和工作思路,促进了以教学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SNS的形成。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